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畢昇
畢昇(約971年—1051年),一作升,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活字印刷術是什么時候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
活字印刷術的作用
活字印刷以前是雕版印刷——就是將要印刷的一面上所有的文字雕刻在一張木板上,然后再印。中國北宋出現活字印刷術后成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它的作用一是節約了印刷成本;二是節約了印刷時間;三總的來說使知識的推廣成為可能,書籍便宜了,更多的人能買的起書,看的起書了。
活字印刷術的步驟
畢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于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制成的藥劑,然后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后,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
活字印刷術的意義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不僅大大推動了中國印刷業的發展,而且對于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13世紀開始,活字印刷術開始由中國傳人朝鮮、日本等地,后來又經由絲綢之路傳人波斯和阿拉伯,再傳人埃及和歐洲。大約在1450年,德國人古登堡受活字印刷的影響,發明了鉛、錫、銻的合金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傳人,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科學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活字印刷術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能夠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一樣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廣泛的傳播和交流,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